新華社長春1月15日電(記者張博宇)鼻背凹陷、棕色眼睛、鼻頭略微翹起……日前,吉林大學生物考古團隊向記者展示了運用數字化三維人像復原技術,依據舊石器時代遺址特???mdash;塔什洞穴出土的尼安德特人男孩頭骨化石,復原出的“小男孩”形象。
這是該頭骨化石首次進行計算機三維復原,也是中國與俄羅斯首個考古領域的國際聯合實驗室——“歐亞大陸環境演變與人類適應生物考古國際聯合實驗室”在考古展示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這具尼安德特人男孩頭骨化石于1938年被考古學家奧克拉德尼科夫發現,代表了一個八九歲的幼年個體,距今約30萬年至4萬年。
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與研究所所長布日洛娃院士表示,這一化石是首次在亞洲地區發現的尼安德特人化石,也是目前唯一保存下來的完整的亞洲尼安德特人頭骨化石。它的發現證明了尼安德特人已經向東擴散到了中亞地區。
中國考古團隊助力歐亞大陸史前人種容貌“再現”© 由 新華社 提供
這是吉林大學生物考古團隊運用數字化三維人像復原技術,依據舊石器時代遺址特???mdash;塔什洞穴出土的尼安德特人男孩頭骨化石,復原出的“小男孩”形象。新華社發
2022年7月以來,吉林大學與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共建實驗室,開展生物考古方面的國際合作。本次中國考古團隊的三維復原技術將尼安德特人男孩頭骨化石進行三維復原,意味著在考古學領域傳統的雕塑復原法的基礎上,兩國科學家還要考慮眼睛、皮膚和頭發等部位的顏色,以達到最接近真實的效果。
據了解,吉林大學生物考古團隊是國內考古文博領域最早從事數字化三維人像復原的科研團隊,早在2002年就率先利用三維技術成功復原了北京老山漢墓女性墓主人,引起了廣泛關注。
近20年間,該團隊形成了以生物人類學、疾病考古學、分子考古學為支撐的數字化三維人像復原技術體系,曾對浙江良渚遺址、湖北曾侯乙墓等多處考古遺址出土的古人類顱骨進行數字化三維人像復原,幫助文物“活起來”。
“新的復原成功再現了歐亞大陸史前人類的容貌,而且強調了這名兒童的個人特征。”布日洛娃說。學界專家認為,新的復原不僅生動展現了歐亞大陸史前人類的面部形態,還為進一步研究和展示中亞地區尼安德特人形態特征及其環境適應性提供了新的研究和展示思路。
吉林大學生物考古團隊負責人張全超表示,中俄在考古領域的合作并不限于尼安德特人的研究,他們期待在更多前沿學術問題上,為世界考古提供中國方案,同時不斷加強與俄羅斯和“一帶一路”國家的文明交流互鑒。